生命重启的奇迹:重症肺炎患者成功拔管背后的医患同心战

2025-04-14 16:52

历经50天的生死博弈,因重症肺炎导致呼吸衰竭、接受气管切开术的余奶奶,在医护团队的不懈努力下,成功拔除气管套管,重获自主呼吸的能力。这场生命的逆转,不仅是对医学技术的考验,更是对人性化医疗与医患信任的生动诠释。

两个月前,76岁的余奶奶因摔伤导致全身多处骨折、重症肺炎、呼吸衰竭入住淳安一院重症医学科(ICU)。余奶奶病情迅速恶化,生命垂危,重症医学科团队建立人工气道维持通气,经过积极抢救,终于脱机,但咳嗽咳痰反应差,需要气切口吸痰,随时有窒息风险。随后,余奶奶转入呼吸内科继续治疗。然而,气管切开仅是生命支持的第一步,如何控制感染、逆转肺功能损伤、实现安全拔管,是更加严峻的挑战。

转入呼吸内科后,该科主任余鲜艳带领呼吸科团队为余奶奶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,抗感染、排痰、营养支持、预防血栓……经过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,余奶奶的肺部感染逐渐吸收,氧合指数稳定,咳嗽反射与自主排痰能力明显好转。主管医生及时评估拔管指症,最终在医护人员的全程监护下,余奶奶顺利完成气管套管拔管。当她的气切套管拔除后,余奶奶不由自主地说了一句“谢谢”,这是近2个月来她的第一次发声,家人也激动地热泪盈眶。

后来余奶奶激动地说:“我以为再也无法正常说话、吃饭了……是医生护士每天鼓励我,连夜里咳痰时都有人帮我轻轻地拍背。你们不仅是救命恩人,更是家人。”

余奶奶的女儿也感慨地说:“我妈妈这次病情很危重,气管切开40余天,当时我们全家都不抱希望了,但在呼吸科医护团队的精心治疗和细致护理下,我看着妈妈一天天好起来,现在身上的管子都拔掉了,是你们的不放弃给了她第二次生命。” 

重症肺炎的救治需要“三早”原则——早识别、早插管、早康复。此例的成功得益于多学科无缝协作、精准的感染控制策略以及全程贯穿的加速康复理念。更重要的是,患者和家属的充分信任与配合,为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。在这场生命重启的战役中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医疗技术的突破,更是对“生命至上”信念的坚守。愿这份奇迹,为更多正在与疾病抗争的患者点燃希望之光。

 


淳安县融媒体中心
通讯员/骆秀娟
编辑/徐翠云

特别声明
凡“淳安县融媒体中心”和“视界千岛湖”原创视频节目、图文稿件,均为淳安县融媒体中心独家版权所有;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或镜像;授权转载者必须注明来源和作者,并保留“淳安县融媒体中心标识”,未经过授权转载者,将追究法律责任。

评论

下载视界千岛湖 参与讨论吧

打开视界千岛湖参与讨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