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淳安一院消化内科上演了一场 “内镜下的精准攻坚战”——成功为一位71岁的老人完成超大型直肠病变内镜下黏膜剥离术(ESD)。这台高难度手术,不仅完整剥离了长径约15厘米的“巨无霸”病变,更以微创方式为患者保住了肛门结构和功能,刷新了医院内镜治疗的最大病灶纪录,标志着该院消化内镜技术迈入了“超级病变”治疗的新领域。
故事要从老人两年的“难言之隐”说起。近两年来,患者总被大便不成形困扰,时常有排不净的坠胀感,却总觉得 “人老了难免有小毛病”,迟迟不愿就医。直到今年体检时,粪便隐血试验呈阳性的结果像一记警钟,在家人反复劝说下,他才走进淳安一院消化内科的诊室。
接诊的消化内科医生敏锐捕捉到典型的肛门刺激征:不仅大便次数增多,每次排便后总觉得“没排干净”,肛门处的下坠感更是让他坐立难安。进一步的肠镜检查结果,让整个医疗团队都捏了一把汗——直肠环超3/4周布满了侧向发育型腺瘤,大小结节交织成团,且已“侵犯”到肛门齿状线,堪称直肠内的“巨型肿瘤”。
“这种病变若放任不管,就可能进展为浸润癌;但传统外科手术意味着要切除直肠和肛门,终身挂着造瘘袋生活。” 面对这个“超级病灶”,消化内科与内镜中心团队迎难而上,通过“内镜黏膜下剥离术(ESD)”,在毫米之间寻找生机。
面对这一“巨无霸”病变,消化内科、内镜中心团队迎难而上,通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(ESD),历时数小时精细操作,最终实现病变的整块切除。标本长径约15cm,术后病理提示:管状-绒毛状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,部分癌变(高分化腺癌,粘膜内癌),肿瘤范围范围11x9cm,切缘阴性。内镜下根治性切除,也就避免了外科手术。
这台手术的成功,意义远不止于一个案例。ESD技术在超大型病变(>10 厘米)中能实现安全与有效兼顾:既完整切除了肿瘤,又保留了消化道的完整性,让患者术后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。更重要的是,对于黏膜内癌,内镜下根治性切除后的5年生存率接近100%,真正实现了“微创根治”。
淳安县融媒体中心
通讯员/毕玉珍
编辑/汪妙
下载视界千岛湖 参与讨论吧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