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视频】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主任袁新文 | 乡愁如歌、如酒、如梦

2024-05-01 23:35


诗意乡愁期待深情书写

——在乡心主题感读会暨《乡愈》首发式上的感读词

袁新文

在我们的文化视野中,乡愁不仅是社会话题,也是文学母题。围绕乡情乡音乡风乡韵,古代文人墨客留下许多经典之作,当代诗人作家也写出不少名篇佳什。远的不说,我们《人民日报》大地文学副刊最近就刊发过不少书写乡愁的散文随笔,在读者中、在文学界赢得广泛赞誉。

作家徐鲁的乡愁紧紧连着大海。在散文《大海与故乡》中,他这样描述:“我的家乡山东即墨,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……那里的海湾、雾角、海光、灯塔,还有海滩、渔船、码头,高高的山坡、弯弯的山道、小渔村的石头墙和海草房……这一切构成了我童年和少年时代的成长背景,更是我心中永远的乡愁。”

作家谭仲池走进磐石大峡谷,在湖南省浏阳市田溪村里感受到浓浓乡愁:“大山无言,石头有情,风雨润泽,万物生息。田溪村的树木,用绿色编织着歌声;田溪村的石头,传递着一种古朴的豪情。久远的故事在这里流传,崭新的传奇在这里诞生。以泉水为神韵,以白雾为纱巾,田溪村村民用鲜花装扮着家园,缕缕炊烟是那永远的思念,缠绵的乡愁总是温暖着人心。”(《走进磐石大峡谷》)

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主任 袁新文

作为一名编辑,我每每读到这样的文字,总能感受到作家们心底的波澜,体会到他们情感深处的乡思。品味这些作品,也总能产生共鸣和共情,联想到自己对家乡的感怀和思念。

40年前,我离开家乡时,我们村还没有通电。在月光下捉迷藏,在煤油灯下看书,在小河里捉鱼,清晨的鸡鸣,傍晚的炊烟,都成了我抹不去的童年记忆。现在的家乡,几乎找不到当年的影子。村子长高了,变大了,现代化了。乡亲们不仅日子更加殷实,心里的世界也变得宽阔了。

今年春节,我给堂哥打电话拜年。曾担任过村委会主任的堂哥说,现在的乡村跟过去大不一样。哪里变化最大呢?不是口袋,而是脑袋。堂哥的话,让我很受启发。与摆脱贫困、走向富裕相比,乡亲们思想观念的转变,才是更深刻的变化。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对幸福人生的追求,成为农村变革的内生动力。在党和政府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影响下,在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推动下,新时代农民不仅改变着生产方式、生活方式,也改变着自己的精神境界和心灵世界。新时代农民的成长,有许多动人的故事值得讲述,家乡的乡情乡音乡风乡韵也值得书写。

因此,读到学武老师的《乡愈》这本书,我深有感触。从书中,我能感受到一位游子对家乡的深深眷恋,一位作家对乡愁的深情抒怀。

正如学武老师在《乡愈》序言中所说,“因为梦想,我们远行。因为远行,离别养育我们的亲人,道别滋养我们的山水。又因为梦归,我们让远行有了诗或诗意。”乡愁绵绵,有时蛰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,有时弥漫在我们的生活日常,有时又出现在我们笔下的字里行间。所以说,我们的乡愁里蕴藏着诗意。

《老不回家,家会成老家》《一年等一回》《原来乡情这么暖》《你是我此生的风景》……“我的老家有个湖/弯弯秀水漫过山麓/碧绿是清泉汇聚的颜色/彩带是环绕着湖畔的公路/我的老家有一千多个小岛/守望山色湖光不见苍老/原本的小山探出脑袋/此身献给一份妖娆……”从这些篇目的标题、主题和富有诗意的文字可以看出,《乡愈》这本书保持作者平淡如水的文风,凝聚作者关于乡愁思绪的沉淀,饱含温暖的乡情亲情,表达着积极的人生态度,又充满了人生哲理。

在作者看来,亲情在,梦有翅膀,前行的路上更有力量;亲情在,心有方向,每一个日子,都会从幸福出发。作者的笔触并不止于亲情,在作者的笔下,乡情是亲情的延伸,祖国情、民族情、家国情怀都是从亲情出发,都是乡情的升华。书中有不少这样的文字,都是对基于亲情的人类深沉情感的真挚抒发,也是对本书丰富思想内涵的生动表达。

“望得见山、看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”“让城市留下记忆,让人们记住乡愁”。不论是乡村全面振兴,还是城市更新改造,不论是岁月的流转,还是时代的变迁,都不会淡化我们的乡愁。

“此心安处是吾乡”。乡愁如歌、如酒、如梦,是富有诗意的,诗意的乡愁需要深情地书写。期待更多诗人作家既要“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”,也要“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”,以新时代的乡情乡愁为题旨,倾力推出能够抵达心灵深处的时代华章。

(本文系作者2024年4月20日在北大百年讲堂举行的“乡心主题感读会暨《乡愈》首发式”上的感读词)



来源/时光里的时光
见习编辑/汪妙

特别声明
凡“淳安县融媒体中心”和“视界千岛湖”原创视频节目、图文稿件,均为淳安县融媒体中心独家版权所有;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或镜像;授权转载者必须注明来源和作者,并保留“淳安县融媒体中心标识”,未经过授权转载者,将追究法律责任。

评论

下载视界千岛湖 参与讨论吧

打开视界千岛湖参与讨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