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一名65岁的男性患者因剧烈腹痛、呕吐和停止排便被紧急送往淳安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。“血压85/50,心率110!”监护仪闪动着触目惊心的数字。患者无法平卧,冷汗浸透的蓝条纹病号服紧贴在扭曲的躯体上。
飞速赶到的普外科主任王学军扯开患者衣襟,指尖划过腹部触诊,“肠型明显,板状腹,反跳痛阳性!”立即进行急诊CT检查,CT发现其肠道因“内疝”导致完全性肠梗阻,部分肠管可能已经缺血坏死,病情危重。“马上准备,直接送手术室。”王学军主任当即下达医嘱。
无影灯下,王学军主任的手指探入温热的腹腔,被卡住的肠段泛着诡异的颜色,全部小肠从胃肠吻合的“桥下”疝入嵌顿。“先松解疝环”,20多分钟后肠管突然抽搐着恢复蠕动,像干涸的鱼重回水中。
看到这情形,“可以松一口气了”,台上的医护人员听到王学军主任的话,瞬间整齐地发出“呼”的一声。继续修补好胃肠吻合的“桥下”孔隙和肠壁及系膜的损伤,顺利完成手术。所幸手术及时,肠管未明显坏死,保住了肠管,最终挽救了患者生命。
令人意外的是,患者的病因竟与20年前的一次胃部手术密切相关。当年他因胃溃疡接受了胃大部分切除+胃空肠吻合术,而手术中未关闭的潜在孔隙、术后形成的腹腔粘连、局部解剖结构的改变,为多年后的内疝埋下了隐患。
“最近1周,连着2例因胃术后出现肠梗阻患者。随着胃疾患手术的普及,术后‘内疝梗阻’发生率不容小觑。这类并发症可能潜伏数十年,患者和医生都需保持警惕。一旦怀疑肠梗阻,必须争分夺秒治疗,切勿因‘老毛病’而延误导致‘人生无肠’的悲剧。”普外科主任王学军说道。
淳安县融媒体中心
编辑/徐翠云
下载视界千岛湖 参与讨论吧
评论